一篇文章的简编完,或一编编号的简写完,便以最后一根简为轴心,像卷竹帘子一样从尾向前卷起。这种编连卷收的做法对后世书籍的装帧形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帛书使用缣帛制作,材料轻软,可塑性较强,既可折叠,也可卷起。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有的写在整幅帛上,折叠之后随葬在漆盒内。有的写在半幅宽的缣帛上,用一条二三厘米宽的竹片粘在帛书的末尾,然后以此为轴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这应该也是纸书卷轴装的雏形。
用纸来制作书籍,最晚东汉已经开始。纸有缣帛的轻软,又比缣帛更容易成型。所以纸书出现以后,慢慢发展成普遍流行的纸书卷轴装。
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现了大批遗书,其中主要是写本佛经,现在分藏在世界各国,其中主要分藏在英国、法国、俄国、日本、印度等国,总计大约4万多件。这些卷轴装敦煌遗籍产生的时代,大约上起南北朝,下迄五代,这500多年的历史跨度内。此时正是手写纸书的高峰期。这些遗籍,有的就是简单的一卷,有的还能看到木轴。
古时候一部用很多张纸写完的书籍,按顺序粘接成一幅长条。为使纸卷不至于折皱或损坏,在长条纸书最后一纸的末尾粘上一根圆木棒,然后以木棒为轴心从尾向首搓卷,我们称为卷轴。
卷轴装也有精装、简装之分。简装,只用一根普通圆木棒为轴,甚至连轴都没有,只是从尾向前卷起。精装就有不同的讲究了,据记载,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在缣帛上写的字,要以珊瑚装饰轴头;在纸张上写的字,要以金属装饰轴头;最次的也要以玳瑁、旃檀装饰轴头。
《隋书·经籍志》说隋炀帝即位之后,秘阁所藏之书,上品的要用红琉璃轴,中品的要用绀琉璃轴,下品用漆轴,其卷轴装潢已分出不同等级。唐代皇家的藏书不但装裱十分考究,而且已经懂得用颜色来类分图书了。
为保证书籍内容不受污损,卷轴装在正文第一纸前边还要粘接一张空白纸,讲究的粘接绫、绢等丝织品。粘接的这张空白纸或绫、绢叫做“褾”,也叫做“包头”、“包首”或“玉池”。褾的右端接有不同质料、不同颜色的带子。带子的右端接有不同质料、不同颜色的别子,叫做“签”。卷子卷好,褾在最外层,用带绕捆,以签别住。卷轴存放的方法是在书架上平放,轴的一端向外,系上不同质料、不同颜色的书签。签上标写书名、卷次,方便取阅。
经折装也称折子装,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唐朝时期,佛学在中国的发展也达到了鼎盛。翻译过来的佛经普遍以卷轴装的形式流行。但是佛家弟子诵经,要盘禅入定,正襟危坐,以示恭敬与虔诚。善男信女们念经时使用卷轴装的经文是很不方便的。因此,一场对流行许久的卷轴装的改革,首先在佛教经卷中发生了。这就是将本是长卷的佛经,从头至尾的依一定行数或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贴一张厚纸封皮,一种新型的装裱形式就出现了,这就是所谓的经折装。此后凡是使用这种装帧形式的,便都以经折装称呼了。
英国人斯坦因在他的《敦煌取书录》中,描绘过一件五代印本佛经的装式,就是经折装。五代以后,雕印的佛、道两家的单经、大藏,采用经折装的比比皆是。直到近几年文物出版社刷印的《龙藏》,仍然采用了经折装式。在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下,连大臣奏书也取这种折子本,称奏折。古代中国儿童练习小楷就写在白色狭长的折本上,也叫白折子。
梵夹装是隋朝对传入中国的古印度书写在贝多树叶上梵文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形象化的称呼。
其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的贝叶经,依经文的顺序排好,然后用两块比经叶略宽略长一点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板或木板,将排好顺序的贝叶经上一块下一块地夹住,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的或两个在两端的洞。一个洞的,穿绳之前先将绳子一端挽上疙瘩,以另一端将夹板及经叶串连,最后以绳绕捆夹板。两个洞的,则以绳的两端同时串连夹板及经叶,最后绕捆起来。
中国少数民族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国家图书馆就藏有僧伽罗文的贝叶经,其装帧形式就是典型的梵夹装。近年国家图书馆还入藏一批傣文贝叶小乘经,其装帧形式也是梵夹装。
中国以纸张来制作书籍,也有裁成长条而模仿贝叶的,因而也有梵夹装。出自中国敦煌石室、今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的《禅门经》、《佛经疏释》、《唯释三十论要释》都是中国纸写书籍仿制梵夹装的遗迹。
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中,有一件唐写本《思益梵天所问经》,麻纸书页,长条形似仿贝多树叶。其装帧是典型的纸书梵夹装,尚有夹板留存。夹板与书叶中间有一圆孔,圆孔中间尚存一段穿绳。穿绳一端露在夹板外面,挽有较粗大的疙瘩。另一端断掉大部分,但尚存的部分仍串连着夹板和书叶。这是迄今所见到的中国纸书梵夹装最典型的实物。
明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另外几种古籍装帧形式,敬请期待哟!
内容取自《古书版本鉴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